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三江之源 生生不息——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

2023-10-09      撰文 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陈建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数百万年来最伟大的巨变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群耸雪山,从汩汩溪流汇聚成浩荡江河,滋养着全球数亿人的生命。

  “河源唯远”,当溯源而上,踏进三江源这片土地,仰望、俯瞰、平视,这里的每一个角度都美得不可思议,造就这些湿地、岩石、土壤、植物、动物,以及神奇气候的力量会引发无限思索。

三江源国家公园山脉绵延。三江源国家公园陆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分布有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以高原低山缓丘、高原河湖盆地、冰缘冻土等地貌类型为主。气候特点是冷暖两季、雨热同季,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冷季长达7个月。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所在县,分别是治多、玛多和杂多。藏语里,“多”意为源头,玛多便是黄河—玛曲的上游。从西宁出发前往果洛州玛多县,经过唐蕃古道的中转站日月山,山南脚下的一条河流向西注入青海湖。“天下河水往东流,偏有此河向西淌”,这条河因此被称为“倒淌河”。再穿过共和盆地,不远处是黄河在上游切出的龙羊峡。海拔在不断攀升,广袤的兴海草原似乎没有尽头,花石峡部分路段,海拔一度可达4500米,随后便进入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这里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变迁的缩影。

长江源园区位于玉树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区内景观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重点保护长江源区高寒生态系统、重要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藏羚、雪豹、藏野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园区在空间上覆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当曲保护分区、格拉丹东保护分区及其间的连通区域,扩围后总面积 14.69 万平方千米。图为长江源格拉丹东。 摄影 赵金德

黄河源园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和玉树州曲麻莱县境内,区内景观以高原草甸、高原湖泊、高原湿地为主,重点保护高寒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强化高原兽类、珍稀鸟类和特有鱼类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园区在空间上覆盖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和约古宗列3个保护分区,面积 3.17万平方千米,在行政上涉及玛多县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里镇和曲麻莱县的麻多乡。图为黄河源头。 摄影 多太

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区内景观以高原峡谷为主,重点保护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和旗舰种雪豹等野生动物。园区在空间上覆盖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与昂赛2个保护分区及其连通区域,面积1.21万平方千米。图为澜沧江。 摄影 李晓南

  以畜牧业为主的玛多县曾被称为“首富县”,也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断氧层”。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玛多县水源涵养能力锐减,草场退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为恢复生态,2003年,玛多县启动退牧还草工作;2004年,设定以草定畜标准;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开展……后来,玛多县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又累计投入62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如今的黄河源园区,经历了生态修复后的重生,湖泊星罗棋布,千湖奇观再现,辫状水系分分合合,夏季绿草葱茏。站在牛头碑旁,俯瞰“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两颗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与山川、草地交融。

  加羊多杰曾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民族中学的一名藏文老师,从小在草原上长大。因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2016年,他离开工作了8年的教师岗位,在32岁那年,成为了黄河乡一名主管生态管护员的干部,希望能为国家公园建设出一份力。黄河乡地域辽阔,6个村和1个移民搬迁自然村的居民生活在5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加羊多杰见证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牧民群众从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护者的转变。黄河乡879名生态管护员走上生态管护员的岗位,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他们是黄河乡的生态活地图,哪片草原会出现狼,哪片草原的清晨有藏羚吃草,哪里的藏野驴刚产崽,生态管护员最清楚不过。他们清理野外垃圾,为黑颈鹤和大鵟搭窝,救助野生动物。“自然是我们的家,动植物都是我们的家人,我们希望能为后代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加羊多杰说。

  在玛多遇到的黄河没有慷慨也没有激昂,在这里感受到的是黄河上游的宁静和美丽。离开玛多,车行214国道,到巴颜喀拉山口,海拔已攀升至4824米。进入玉树州,植被出现变化,鸟把巢建在了树上。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原变成了陡峭的红色崖壁,澜沧江奔腾不息。即使是在盛夏7月,前往杂多县昂赛乡的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一场雪。雪落一夜,清晨,远方山巅戴上了帽子,经过太阳照射,中午帽子便被摘掉了。昂赛大峡谷里,气候多变,天上的画卷也变幻多端,云朵时而堆成不同形貌,上升,然后舒展。在这里,每一片雨和云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它们赋予花草树木生命,也在雕琢打磨着岩石。

  我们在杂多县昂赛乡遇到了“斜杠”青年更求曲朋。他是当地牧民,是生态管护员,也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后,他的家乡昂赛乡被整片划入澜沧江源园区。得益于“一户一岗”政策,他放下牧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除了生态管护,他最喜欢的便是举起相机,记录栖息在昂赛的生灵。

  2018年3月13日,他用三个小时的蹲守,拍到了非常难得的雪豹求偶、交配全过程。每当提起与摄影的结缘,更求曲朋总会想起当时的情境。这些年来,他的镜头里出现过回眸的藏狐、过江的兔狲、攀岩高手岩羊,还有棕熊、金钱豹、野牦牛,旱獭、猞猁等更是屡见不鲜。因为摄影他看到了家乡自然生灵的美丽与强大,用影像记录生活、记录自然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家乡绚丽的晚霞、神奇的动植物都会让他兴奋。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他会拍下来,回家对着图鉴查看,也会展示给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小时候害怕很多动物,但现在我觉得我是动物的朋友。”更求曲朋说。

  在逐渐深入昂赛大峡谷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座科研工作站—昂赛工作站,认识了科研工作者汤飘飘。28岁的她今年夏天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课题是研究雪豹和岩羊的捕食关系。她从2017年起来到三江源参与雪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三江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寻找雪豹活动的踪迹。经常有人问她为何选择保护生物学这个专业,她说是因为从小喜欢毛茸茸的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非常复杂,因为研究的不确定性和有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她也曾质疑过自己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但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遇到雪豹,我觉得冥冥之中雪豹在鼓励着我。”汤飘飘说,她很荣幸能够把二十几岁这几年留在荒野。虽然已经博士毕业,但她还会继续在三江源进行两年的科研工作。她希望雪豹能一直在三江源繁衍下去,也希望自己,一直在生态保护领域走下去。

  离开杂多县昂赛乡,我们向着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前行。在万里长江第一县玉树州治多县,通天河穿域而过。索加乡是治多县最偏远的乡,素有“天边索加”之称,全境被划入长江源园区核心区,这里是改革先锋、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索加乡越来越多的人延续索南达杰的坚守精神,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

  从治多县一路向东北前往曲麻莱县,草原延展到远山脚下,发自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的楚玛尔河(曲麻河)流经新生代古近纪的砖红色、紫红色岩石,将岩石中的物质剥蚀带入河流中,河水变成了红色。曲麻莱县藏语意为“红色的河和宽阔的滩”,便是因为这条曲麻河以及莱央大滩而得名。黄河源卡日曲、约古宗列曲,长江北源主要源流楚玛尔河、疏玛河、色吾河、代曲河,均发源于曲麻莱县,曲麻莱县也因此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誉。

  曲麻莱县有一群年轻人,因为热爱环保事业,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家乡,在阿拉善SEE基金会、阿拉善SEE三江源项目中心与长江源园区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共同合作支持下,于2021年成立了一座名为“拉觉悟”的生态教育站。在藏语中“拉”是神仙的意思,“觉悟”是他们的邻居,也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尕朵觉悟。在生态教育站,他们为当地农牧民进行生态科普培训,告诉牧民们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如何监测河流、雪山、冰川、草原、野生动物,以及水源涵养、村镇建设等内容。牧民们来到这里接受生态教育,并将这些最新的理念带回牧区的每一个角落。除此之外,他们也承担着巡山、野生动物观测、辅助科考、教育站基础建设等工作。这些年,大众对于生态保护越来越关注,他们也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分享,让感兴趣的朋友了解环保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天上曲麻莱”的好风光。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生态教育站还承担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接待外来人员的生态体验,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生态体验活动的全部收益,30%用于巴干乡团结村村民分红,20%用作教育站运行经费,剩余50%作为入股行政村的分红。”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介绍道。

  依托拉觉悟生态教育站这个载体,当地牧民群众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守护着家园。“我们相信拥有热爱、齐心协力,就可以把这份事业做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 19.07 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东至玛多县黄河乡、西接羌塘高原、南以唐古拉山为界、北以东昆仑山脉为界,主要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杂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等5县(市)15乡(镇)等;涉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的相关区域。

2023年7月28日,月亮从玉珠峰上升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丰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 江源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18.58亿立方米、215.14亿立方米、136.23亿立方米。冰川雪山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昆仑山以及巴颜喀拉山等,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之一。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

  原真性强、保护价值高、人为干扰少、生态敏感度高的区域10.58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5%。

  核心保护区是国家公园的主体,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重点保护好江源河流、冰川雪山、湖泊、湿地、草原草甸和森林灌丛及旗舰物种重要栖息地,着力提高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

黄河源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湿地众多、类型多样,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也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代表性湿地有星星海沼泽区、果宗木查沼泽区、当曲流域沼泽区等。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

  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区域8.49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5%。

  一般控制区以生态空间为主,兼有生产生活空间,是当地牧民传统生产生活区域,也是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根据不同管理目标需求,实行差别化管控策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青海可可西里,一群雌性待产藏羚通过青藏公路。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雌性藏羚,会陆续迁徙到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从7月下旬开始,产仔结束后的雌性藏羚再携幼仔返回原栖息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规划目标

  到2025年

  ·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5%

  ·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超过7万只 雪豹种群超过1200只

  ·长江、黄河、澜沧江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Ⅰ类、Ⅰ-Ⅱ类、Ⅰ类

  ·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区域全覆盖

  ·达到草畜平衡

  到2030年

  ·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升到69%

  ·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

  ·藏羚羊、雪豹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健康

  ·监测预警体系达到全覆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安装科研检测设备。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山宗水源

  三江源是亚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长江源头为沱沱河、当曲和楚玛尔河,源区湖泊众多,较大的支流还有扎木曲、莫曲、北麓河、科欠曲、聂洽曲、色吾曲等,其中,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全长350公里;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霞舍日阿巴山,全长352公里;楚玛尔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全长541公里。黄河源头为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源区湖沼密布,其中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约古宗列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卡日扎穷东北麓,卡日曲和约古宗列在巴颜禾欠山汇合后,向东汇入扎陵湖、鄂陵湖。澜沧江尚未正式定源,主要河流有扎阿曲、子曲、吉曲等,源区水系发育,湖泊星罗棋布。三江之水每年为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约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在这里,高山大泽被视为“神山圣湖”,被赋予了生命和形象的寓意,承载着牧民传统自然观与现代生态观的融合。

阿尼玛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由三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峰尖组成,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阿尼玛卿雪山也被称为“黄河流域的山中之王”。在藏族的历史文本和民间传说中,有“九大神山”“四大年神”等对于神山的不同的归类和范畴。在三江源,有阿尼玛卿和尕朵觉悟两大神山,除此之外,还有喇玛闹拉、年保玉则、乃邦等区域性、部落性的神山。 摄影 赵金德

尕朵觉悟坐落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是由一系列千姿百态的山峰组成的群山体,主峰海拔约5400米,平均海拔4900米。尕朵觉悟意为“白圣客”,是上康区主神,是长江流域众多神山之王。传说,尕朵觉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其周围28座山峰分别是他的7位战将、7位神医、7位铸剑师、7位裁缝师。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冬格措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地处黄河源头,藏语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湖内湟鱼蕴藏量约3.5亿公斤。夏季的冬格措纳红、黄、绿色的草滩与湖水相互映衬,美景如画。 摄影 李友崇

  万物有灵

  三江源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三江源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种子植物50科832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270种,鱼类40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顶级捕食者雪豹维持着草原生态平衡;藏羚羊纵情驰骋,每年前往卓乃湖繁衍后代;野牦牛凶猛善战、胸腹毛几近垂地;“高头骏驴”藏野驴喜欢与汽车并肩赛跑;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衍在高原的鹤类;红花绿绒蒿一生只开一次花;水母雪兔子绽放于高山之巅……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

藏野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藏高原特有种,栖息于海拔3600—5400米的高原上,以高山植物为食,可以数日不饮。藏野驴头大,鬃毛短而硬,耳朵竖直,毛色斑驳。因为身姿矫健,被称为青藏高原“跑步健将”。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野牦牛,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身披长毛,皮坚硬,凶猛善战,善奔跑。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夏季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动于雪线下缘。叫声似猪,在产地又被称为“猪声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藏羚,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成年雄性藏羚脸部呈黑色,有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无角。夏季雌性藏羚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性藏羚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藏羚喜欢群居。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高原鼠兔,高寒草原草甸最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属于兔形目,是几乎所有肉食哺乳动物和猛禽的食物,被称为“高原大米饭”。其种群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斑头雁个头大,性喜集群,雁群中有一只负责安全保卫的领头雁,一旦天敌靠近,会发出急促的“嘎嘎”声,雁群便会进入戒备状态,发出“衣嘎、衣嘎”的叫声,以驱赶天敌。斑头雁每年两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是已知飞行最高的鸟类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红花绿绒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花绿绒蒿花葶从莲座叶丛中生出,花单生于基生花葶上,微微下垂,花瓣呈现出令人炫目的红色丝绸般的光泽,多见于海拔2800—4300米的山坡草地。 摄影 彭建生

全缘叶绿绒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高原著名的四大名花中绿绒蒿的代表种。绝大部分绿绒蒿一生只开一次花,因为生长环境极为恶劣,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要10年以上时间,一旦开花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摄影 赵金德

露蕊乌头。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草原很常见,因全草有大毒,青海地区的藏民用来除四害,牛羊们躲着走,因此生长茂盛,成片时妖娆且威风凛凛,人们则能有效利用,治疗藏地常见的风湿等症。 摄影 李友崇

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近处为五花草甸,远处是大果圆柏林。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湿地)7个植被型组,33个群系。草地面积广大,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是最主要的类型。林地495.95平方公里,面积相对较小。森林主要为大果圆柏林,集中分布在澜沧江源的高山峡谷区。 摄影 彭建生

  文化沃土

  自古以来,三江源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来自中原的汉文化,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与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这里交汇,发生了无数传奇故事。

  众多民族居住在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岩画里有三江源早期的狩猎历史与文化;藏传佛教寺庙气势恢宏;德昂洒智藏文书法是流淌在笔尖上的艺术瑰宝;玛尼石在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组成玛尼堆或玛尼墙,为行人指示前进方向;路过垭口,会看到风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经幡四角有狮子、老虎、龙和大鹏鸟;世居民族的生活习俗里深深打上格萨尔文化的烙印……这里有壮阔而瑰丽的自然景观,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文化印迹。

藏族群众转湖,意在祈求好运、吉祥、健康。 摄影 图登华旦
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位于黄河源头的果洛州玛多县。2023年7月21日清晨,一名当地居民手摇转经轮经过博览园外的经筒。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藏族群众在当周草原上搭起帐篷,跳起锅庄舞。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变化与挑战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从传统文化到生产生活的方式,再到整个生态系统,三江源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互动,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无疑让准确识别这些问题本身就充满挑战。从人与自然、传统和现代,到社区治理和宏观政策,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建设,这片神奇的土地正在逐渐找到新的平衡。

义西它生(左二)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带领访客观测野生动物。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核心保护区世居群众在不扩大现有规模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必要的生活性放牧;一般控制区推进草场季节性休牧,根据承载能力合理确定载畜量,开展适度放牧;鼓励减畜降牧,积极引导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退化严重区域实施禁牧。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本报道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1--开篇主图.png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五】会馆重生 韵味悠长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