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丨源清流洁,严以治吏——康熙帝

原标题:廉洁文化丨源清流洁,严以治吏——康熙帝

廉洁文化丨源清流洁,严以治吏——康熙帝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廉政建设”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整饬吏治,重视对官吏的考察选拔,奖励廉吏等的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有可鉴之处。

趵突泉带给康熙的“廉政思考”

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1684年11月14日)、二十八年正月十六日(1689年2月5日)、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703年3月11日)三次来济南,皆观趵突泉,第一次和第三次各赋诗一首,前一首诗为五律,清代有诗碑立于趵突泉上,碑阴刻乾隆的和诗,亦是一座“双御碑”,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毁失。后一首为七绝:

突兀泉声涌净波,东流远近浴羲和。

源清分派白云洁,不虑浮沙污水涡。

这首诗古时泉畔并无碑刻。康熙回京后书有行楷体立幅,旧时为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藏品,今存故宫博物院。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发生火灾,屋架烧塌,物品焚毁殆尽,康熙书趵突泉诗卷轴外面部分被烤焦燎黄,主体部分尚好,实为烬余。这件与济南有关的历史文化珍宝得以传世,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是济南之福。后即据此以及康熙“激湍”碑规制新做诗碑,位于趵突泉泺源堂北。

位于趵突泉泺源堂北的康熙诗碑。(苏健 摄)

这首诗康熙墨迹所书题目为《趵突泉》,在御制诗集中的题目则是《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康熙此行观赏趵突泉后,当夜驻跸长清县黄山店(今济南市市中区陡沟街道黄山店村),书“源清流洁”四个大字,令悬趵突泉,后地方官员遵旨制匾悬于泉畔观澜亭内。明清时观澜亭位于泉池南侧,民国时移名于泉西之亭。今趵突泉南水榭里所悬“源清流洁”匾,为1994年左右镌作,集唐代柳公权字。

“源清流洁”是指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最早出自《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源清流洁”是康熙吏治思想的主题,他一生坚持治国必先治吏,始终认为“崇尚清节乃国家为治之要务。为官者皆清,则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诗,正是对其“源清流洁”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和形象化描述。

为贯彻“源清流洁”的吏治思想,康熙主要实行五条政策:一是选任高官以操守为先。二是加强对总督、巡抚和在京三品以上堂官的考察监督。三是严惩贪官。康熙年间多次或对死罪重犯减等发落,或对死罪外一切罪犯咸加赦宥宽释,但俱将贪官视同十恶死罪,并入不赦之列。四是优遇清官。除了表彰重用清官,还悉心保全清官。凡居官清正者行事不力,触犯法纪,均宽容善待,从轻处理。五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

《中国反贪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曾指出:康熙“他的政风之佳,在中国历代大大小小的三百多个帝王中,实在无人能与之并驾齐驱”,“其政风的严肃、务实、清明、廉洁,更值得今天的史家大书特书”。在传统官僚体制的几千年里,清官属于极少数,而康熙以其卓越的政风,造就亦成就了康熙朝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其人数之多、声誉之隆,于历朝历代堪称首屈一指。清代以名臣而从祀文庙者,共陆陇其、汤斌、张伯行三人,皆为康熙朝清官。根据施世纶、彭鹏、大于成龙的民间传说铺衍演义的清代小说《施公案》《彭公案》《于公案》,至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以至有人认为,康熙一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清官比贪官多,甚至只有典型的清官,没有典型的贪官。清官辈出与吏治澄明良性互动、并臻新境,从而奠定了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的统治基础。

任何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康熙无疑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吏治整肃的奇迹,树立了清官治国的成功典范。这充分说明康熙“源清流洁”的思想是切合吏治规律、深得吏治要道的,也是今人应该沉思和借鉴的。

部分文字来自:舜网

图片来自:@暂无不良嗜好、王啸

来源:天下第一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