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每日一字·聿部字

肄——每日一字·聿部字

肄【yì】,甲骨文的字形像是有一只手要抓住前面那个张着大嘴又长着尾巴的人。张着大嘴的人是“疑”字,长着尾巴的人是奴隶的“隶”字。金文的字形只是在下面添加了“巾”。从籀文和篆文的字形仍可以看到“肄”是“疑”与“隶”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而与“聿”无关。


《說文解字·聿部》*(肄):習也。从肄㣇聲。


“肄”从字形来分析,像是揪着耳朵在训斥有疑惑的奴隶。后引申为学习、练习的意思。



文献选读


《春秋左傳·昭公十六年》:《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

《诗经》中说:首都宗周已经被灭了,现在已经没有了可以栖身的地方,执政的卿大夫们都逃离了,有谁知道我的苦劳。

这里的“肄”在《诗经》中写作“勚[yì]”,是同音假借。勚,是辛勤、劳苦的意思。


《詩經·邶風·谷風》:有洸有潰、既詒我

洸,是水波荡漾的样子;溃,是大水决堤,发怒而昏乱的意思。

诒[yí],是遗留。“肄”,是借用“勚”劳苦的意思。


《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濆)、伐其條肄(蘖)。

坟,是濆的假借,是河岸的意思。汝水,出自河南汝州,至安徽汇入淮河。

这里的“肄”是余孽的意思。条肄,是指树木新长出的嫩枝条。

这是说:沿着汝河的岸边,砍伐一些新的树木枝条。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是屏,其棄諸姬······棄同即異,是謂離德······晉不鄰矣,其誰云之。

晋国不顾自己本是周朝的宗室,却去保护夏朝的后嗣。晋国抛弃同宗的姬姓诸国,而去亲近异姓国家,这是离心离德。今后还有谁会与他友好交往?这里的“肄”也是后裔、余孽的意思。



《春秋左傳·昭公三十年》:若為三師之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派三支军队去轮番突袭和骚扰楚军。只要有一支军队来袭,楚军必然全军出动。他只要一出兵,我们就退;他一退,我们就再出兵。这样多次的出兵骚扰,以多种方法使楚军失误。待其疲惫不堪后,我们再集中三军的兵力发起总攻,就一定能大获全胜。

“肄”在这里是肆的假借,是突袭、骚扰的意思。


《春秋左傳·文公四年》: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爲肄業及之也。

卫国的宁武子来访。鲁文公让乐工在招待宴会上演奏《小雅》中的《湛露》和《彤弓》两篇。因为这两首诗是天子宴享诸侯时用的,所以宁武子故意不作任何表示,而装傻说:我以为这是乐工们在练习,不是为我演奏的。这里的“肄业”就是练习的意思。


《周禮·春官宗伯》:凡王之會同、軍旅、甸役之禱祠,肄儀為位。

周王如果有会见、征伐、田猎而祭祀祈福,需要预先排练礼仪中每个人的站位。

这里的“肄”是排练的意思。


《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禮帥(率)初,朝夕學幼儀,請簡諒。

古时候男孩子到了十岁,就要离家外出去跟随老师学习识字和计算。在学习礼仪的最初阶段,早晚都要学习少儿应具备的礼仪,请老师讲习简札上的基本内容。


《淮南子·時則訓》:孟冬之月······命將率講武,肄射御,角力勁。

十月的初冬,天子在冬祭结束之后,就要命令将士们开始讲习武事,练习射箭和骑马,进行比武演习。这里的“肄”在《礼记·月令》中是写作“习”。

发布于 2023-01-16 10:47・IP 属地上海